重组胶原蛋白激战2025:胜负未分结局已定
发布时间:2025-04-18 13:50:09 作者: 爱游戏体育平台链接
4月9日,锦波生物(832982.BJ)的“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至此,国内仅有的三张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械三”证,均被锦波生物纳入囊中。
受此影响,10日,锦波生物股价暴涨17.87%,并于16日收盘触及395.01元/股,总市值突破350亿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其在北交所A股企业总市值排名第一。
在“玻尿酸”风光不再,“医美三剑客”业绩增速集体放缓的背景下,锦波生物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盈利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幅85.40%。而2021年,锦波生物营收还只有2.33亿元,4年间,其业绩增长近6倍。
行业翘首以盼下一个原料风口时,医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在伺机而动,期待重组胶原蛋白担负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
锦波生物的身后,巨子生物、创健医疗、华熙生物等众多企业均在加速布局推进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医疗器械的申报或研发。
行业研究分析称,2025—2026年,国内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械三”证可能会迎来获批高峰。这也代表着,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红利期高点尚未到达。
“抢证”的冲刺之路上,锦波生物的先期布局红利势必受到诸多挑战。究竟谁才是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最终赢家?
当领头羊已定,行业最为关心的是:谁可成为第二家拿到重组胶原蛋白“械三”证的企业?
这一点,与锦波生物并称为“重组胶原蛋白双雄”的巨子生物(,当然不遑多让。
从营收上来看,巨子生物同样仍保持着“行业罕见”的业绩高增长。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达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42.1%。
在注册审批进度上,巨子生物也最靠前。去年年底,巨子生物的“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获审核通过进入“优先审批通道”,市场预测该产品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批。
虽然同属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但与锦波生物聚焦于医用器械不同,巨子生物多年来主要发力功能性护肤品。其核心产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品牌“可复美”,
由于该品牌卖得最好的产品是面膜,巨子生物常被诟病“靠着一款面膜打天下”。确实,从营收占比上来看,2024年,仅可复美单一品牌就实现盈利收入45.4亿元,营收占比高达82%。而这一数据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68.2%、79.1%。
可复美持续上升的营收占比,也使巨子生物难掩品类较为单一的增长瓶颈,急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近日,“可复美被投诉含违禁成分EGF(人表皮生长因子)”的话题正被用户和媒体热议,新闻媒体报道消费者秦女士在使用该品牌敷料产品后脸部出现发硬和肿胀的情况,秦女士将产品送检后检测出EGF。
尽管可复美回应称“旗下全部的产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长因子”,但其与投诉者各执一词,让该事件陷入“罗生门”。
此次事件也表明,如果仅仅依赖于单一品牌,一旦该品牌遭遇“塌房”危机,可能会对企业信誉造成致命打击,并影响其长期资金市场的表现。
如果巨子生物想要摆脱单品依赖,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获得更多突破,长远看,重视和强化研发不可忽视。此外,直销依赖、价格混乱等诟病也急需解决,巨子生物要下的功夫还很多。
2024年,巨子生物的研发支出为1.06亿元,研发费用率仅1.9%,相比去年降低0.3%,与其2022年上市首年的研发费用率相同。
作为比较,锦波生物过去两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在10%以上(2024年数据尚且还没披露)。
此前,巨子生物曾在招股书中宣称,已储备四款重组胶原蛋白针剂领域产品,但上市之后,巨子生物“拿证”的进度并没有按预想的节奏进行,曾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获批的两款Ⅲ类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也一度搁浅。
因此,若巨子生物今年上半年能够顺利拿到重组胶原蛋白“械三”证,或许能稍加缓解其单一产品依赖症,并在未来提供新的增长点。
与锦波生物和巨子生物的营收高增长相比,同属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于新三板挂牌的创健医疗2024年并不好过,不仅业绩增长失速,还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创健医疗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微增1.82%。但是,归母净利润0.34亿元,同比下降50.84%;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78.17%下降至73.94%。
创健医疗的主营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重组胶原蛋白原料、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两个部分。其中,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业务在2024年营收1.04亿元,同比下滑26.23%。毛利率下降2.09%至79.24%。
对于该业务下滑的根本原因,创健医疗解释称是“顺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原料业务产品结构,对部分产品营销售卖单价进行战略性调整,部分产品销售量亦有所减少,导致重组胶原蛋白原料收入及毛利率出现下降。”
除了医美行业持续价格战影响之外,原料市场需求下降,也是引起创健医疗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业务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从终端产品看,创健医疗与巨子生物的产品矩阵大致相同,均以“械、妆”产品同步发展。2024年,创健医疗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营收1.82亿元,同比增长29.95%。
相较于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巨子生物,创健医疗的产品结构和品牌营销困境相对更大。如何在短期内扭转目前的业绩颓势,进而高效扩大市场规模,是创健医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从这一点看,创健医疗或许比巨子生物更迫切地希望拿到一张稀缺的重组胶原蛋白“械三”证,实现弯道超车。
根据公开信息,创健医疗目前6款重组胶原蛋白“械三”产品在研,其中5款进入临床试验或注册申报阶段。
不过,创健医疗的“拿证”之路也同样搁浅许久。此前预计2024年获批的相关这类的产品并未如期兑现,其余申报产品也暂未有进展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6款产品中,有3款涉及膀胱炎、脱发、隐形眼镜领域应用。这将与传统面部植入式产品形成差异化布局。如果有关产品“械三”证能在未来顺利获批,创健医疗或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此外,创健医疗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北交所上市事宜,有望成为千亿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第三股”。一旦“抢证”成功,或将吸引长期资金市场的更多关注,锦波生物、巨子生物也将迎来同台对手。
曾靠着玻尿酸红利风光无限的“医美三剑客”——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在2024年集体遭遇增长瓶颈。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三家企业业绩增速显著放缓,甚至陷入负增长,折射出传统医美赛道的结构性困境。
在医美行业玻尿酸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众多上游企业正尝试把目光转向重组胶原蛋白。
公开资料显示,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三家公司均已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上有不同动作,而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领域,华熙生物或许能在三家公司中率先突围。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今年3月更新的主文档登记信息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有8家企业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方面有相关登记或更新,其中,华熙生物在列。
相比爱美客和昊海生科对“重组胶原蛋白”的三缄其口及保守布局,早在2022年8月,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公开宣布,要将胶原蛋白打造成为透明质酸之后的第二个战略性生物活性物。同年,华熙生物以2.33亿元收购益而康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事实上,华熙生物已在2023年推出了四款重组Ⅲ型胶原蛋白原料新产品。此前华熙生物亦表示,旗下自主研发的三类医疗器械胶原蛋白终端产品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进入临床阶段。
医健新势力梳理财报发现,2024年,爱美客尽管业绩失去了高增长,但仍保持着94.64%的毛利率、64.44%的净利率,不失为“女人的茅台”;
昊海生科在医美、眼科、骨科等多个领域都有布局,其业绩放缓主要是由于人工晶体等眼科产品集采造成的眼科产品营收下降,而玻尿酸产品仍保持23.23%的增长,几个核心业务相抵后仍实现了营利增长;
反观华熙生物,不仅近两年“营利双降”,而且其最核心的业务板块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营收下滑严重,2024年下滑幅度达31.62%。
令人担忧的是,华熙生物的自我变革也仍在阵痛期,解决好内部矛盾恐怕才是其当前的核心任务。
对于华熙生物来说,如上述三类医疗器械胶原蛋白终端产品“拿证”顺利,依托已有的成熟品牌口碑和市场规模,预计其产品盈利情况相对乐观,而市占份额大小则有待未来时间和市场考验。
从目前的企业布局看,锦波生物独揽三张重组胶原蛋白“械三”证的优势,短期内并不会受“抢证”大军较大影响。
但是,如果未来两年,同种类型的产品“械三”证审批进入高峰期后,锦波生物的头部地位,是否会被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撼动,仍未可知。
换言之,一旦同种类型的产品“械三”证不再稀缺,叠加技术壁垒突破、成本红利消失等因素影响,重组胶原蛋白还能“火”多久?
市场火热的背后,仍要对单一成分“祛魅”,即没有一点一种单一成分能解决医美行业的所有问题。
一种市场声音认为,重组胶原蛋白本质上仍是胶原蛋白,其作为功能原料目前仍“不成熟”:原料缺乏统一标准、价格高昂、功效与其他成熟原料相比并无突破性提升。
而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以及玻尿酸的市场走势证明,每一个成分在热度过后,都得回归理性。